新華社濟南7月11日電(記者滕軍偉)“今年這么旱的天,我家里的7畝地已經澆了好幾遍水,合作社修的路和水塘派上了用場,值了?!?5歲的衣家村村民衣中東說。
兩年前,“窮”是山東省棲霞市亭口鎮(zhèn)衣家村給人的最深印象。山高坡陡,缺水少路,老百姓靠天吃飯,村集體收入為零,村民人均年純收入不超過5000元,是典型的山區(qū)貧困村,也是市級重點扶貧村。
當過14年兵的村黨支部書記衣元良不甘心村莊一天天窮下去,但面對一沒資源、二沒資金的窘境,卻也一籌莫展。2017年,煙臺市委號召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,衣元良看到了希望。
“成立合作社,把群眾組織起來,靠自己的雙手干。”衣元良說。2017年9月,村黨支部領辦了一點園果蔬專業(yè)合作社,全村57戶村民有53戶加入。
合作社成立后,首先組織社員打響了通路引水戰(zhàn)斗。集體沒有錢,就實行“勞動力+勞動量”相結合的“工票制”,村民只要參加集體勞動,均按男勞力120元/天、女勞力80元/天的標準發(fā)給“工票”。將來集體有錢后,可按“工票”分紅,還可購買合作社灌溉用水、果樹苗和水利管線。
不到7個月時間,合作社帶領群眾硬生生在荒山中開辟出寬5.5米、長6公里的山路,建起2座大型蓄水池,架設350畝果園滴灌設備。“還是那些老百姓,但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的力量太強大了!”衣元良感慨道。
合作社規(guī)定,收益的70%面向社員進行二次分紅,30%作為集體收入。衣元良告訴記者,合作社剛起步,投入大,預計今年每戶能增收約2800元。隨著合作社的發(fā)展,村民收入還將繼續(xù)增加。
近年來,煙臺市不斷強化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,大力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,充分利用其聯結群眾、發(fā)展產業(yè)的優(yōu)勢,建立起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、風險共擔的共同體,有效助推全市村莊踏上脫貧致富“快車道”。
“基層黨組織應當充分激發(fā)內生動力,切實發(fā)揮好在脫貧攻堅中的戰(zhàn)斗堡壘作用,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一條有效路徑,蹚出了一條‘支部有作為、群眾得實惠、集體有收益’的振興之路。”煙臺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于濤說。
經過兩年多的探索,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從煙臺11個試點村,發(fā)展到現在的1100多個村,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。
+1